诺奖得主安格斯·迪顿:中国人的幸福感在逐步增加

 人参与 | 时间:2024-03-28 21:32:10

  央广网北京1月25日消息(记者佟亚涛)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诺奖“你幸福吗?”这个问题曾经引发刷屏。得主顿中的幸在瑞士举行的安格黑章达沃斯论坛年会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在演讲中提到,斯迪过去十年,国人中国居民的福感幸福感在逐步增加。这个结论是逐步增加如何得出的?中国居民的幸福感体现在哪?

  中国居民幸福感不断增加

  在达沃斯峰会的一场主题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迪顿引用了一项调查数据表示,诺奖近年来中国居民的得主顿中的幸幸福感在不断增加,处于中等水平。安格他介绍称,斯迪“在0到10分的国人黑章评分中,2016年中国居民幸福感水平的福感平均值是5.3,相比2006年已经有了极大的逐步增加提升。2006年当盖洛普第一次收集这个数据时,诺奖中国的平均数只有4.6。”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带来居民幸福感增加

  迪顿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当然,他也提到了经济学中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也叫“幸福悖论”,指的是国家经济发展了,国民的幸福感并不一定就会提高。不过迪顿认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的确带来了居民幸福感的增加。他说:“没有证据表明,收入增长和幸福感提升是冲突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中国居民幸福感的增加。”

  老龄化没有降低中国人幸福感

  迪顿还专门提到了年龄对幸福感的影响。目前,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社会,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2.2亿。不过迪顿认为,老龄化并没有降低中国人的幸福感,反而在45岁达到低谷后,幸福感随着年龄增长稳步上升。迪顿说,这主要得益于较高的居民储蓄率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中国,居民储蓄率非常高,老年人有足够的财产支撑他们的老年生活。另外,中国经济增长非常迅速,所以年轻人比上一代的人更加富有,他们可以支撑自己父母或祖父母的开支,提供经济上的帮助。中国经济增长,福利逐步完善,还有很多企业也为老年人提供机会,让他们可以继续安享人生。”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李路路去年发表的《经济增长与幸福感——解析伊斯特林悖论的形成机制》一文中,一个超过1万个样本的调查结果显示,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呈U型变化趋势,青少年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较高,中年人的幸福感水平较低。

  幸福很主观?社会学专家:有量化标准

  当然,不少人会觉得,幸福是一个很主观、难以衡量的话题。不过,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李路路介绍,主观幸福实际上有一套量化标准:“测量幸福感就是一个几分的量表,因变量是居民自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非常不幸福、比较不幸福、一般、比较幸福、非常幸福,分别赋予1-5分的分值,测量幸福感的程度。之后再做决定幸福感的因素:收入、职业、教育、年龄、性别等,就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幸福感的高低。”

  《小康》杂志去年底进行的调查显示,影响国人幸福感的因素中,排行前十位的依次是健康、收入、家庭关系、婚姻、环境、社会保障、住房、职业、个人能力、社交。其中,环境变动最大,由2016年的第十位迅速提升至第五位.

  李路路说,这些都是影响个人幸福感的相关指标,而且在不断调整中,“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时候,收入因素可能是比较主要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以后,收入不再是决定幸福感的主要水平,综合因素的权重会不断改变”。

  李路路解释说,居民需求在由物质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时,物质型变量在幸福回报上的相对重要性不断下降,幸福回报率降低;而生活品质型变量的相对重要性不变或有上升的趋势,幸福回报率趋于增加。

顶: 296踩: 3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