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90岁曲艺民俗“活辞典” 研究70年仍笔耕不辍

 人参与 | 时间:2024-03-28 17:15:34
中新网西宁2月23日电(李隽 陈奇峰)农历二月初二未到,活辞典在青海各族民众心里年味就还未散。青海23日,岁曲俗研暗恋像花儿一样记者在青海省西宁市见到了被称为青海省曲艺民俗文化活辞典的艺民90岁老人石永。精神矍铄的究年他和伙伴们吹拉弹唱,沉浸在未散的仍笔年味里,惬意自在。活辞典今年已经90岁的青海石永先生是青海省群众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对青海省各类古老地方曲艺、岁曲俗研传统民俗文化研究造诣极深,艺民曾编写国家级地方曲艺著作三本,究年省级著作十余本。仍笔暗恋像花儿一样

图为石永仍然笔耕不辍。活辞典 陈奇峰 摄在青海,青海藏、岁曲俗研回、土、撒拉、蒙古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方曲艺种类繁多,源远流长,多彩多姿。具有代表性的青海平弦、越弦、西宁贤孝等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永介绍,青海曲艺的曲调优美,多为古代小曲曲调,曲词的格律严谨,诗词化程度较高。伴奏乐器有三弦、扬琴、板胡、月琴、二胡、月儿等。其中月儿的伴奏风味独具。所谓月儿,就是一只直径约3寸的小瓷碟,演唱者用一根筷子将它握在左手中,右手执另一根筷子敲击,准确地掌握全曲演唱的情绪与节奏,声音清脆,地方特色浓厚。平弦、贤孝所演的内容多为弃恶扬善,表贤道孝,劝化人心。有一些曲调在演唱时,除演唱者以外,乐队或听众可以帮腔和伴唱,这种演唱方式人称‘拉稍子’。特色在于一唱众和,它缩短了听众和演唱者之间的感情距离,加强了现场的参与感让听众与演唱者的情绪产生共鸣。石永说。

图为石永和伙伴们演唱地方曲艺。 陈奇峰 摄音乐老师出身的石永在20岁时就开始研究地方曲艺,到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青海地方曲艺的现代化创新。过去的青海地方曲艺是民间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多为即兴演唱,演唱形式观感不佳。虽在民间有很高的认可度,但石永一直期望能让青海地方曲艺走向全国,并在长时间致力于地方曲艺的舞台化和正规化。原来我们的青海平弦、越弦都是自娱自乐的功能,表演者不要求有观众,不要求到大庭广众前去表演。后来,我们就想办法把它推到舞台上。石永说。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石永编排了众多结合青海省情与时代下老调新词的优秀作品,并多次在全国巡演。如《藏汉夫妻奔小康》《美国人在湟源:柏大卫的故乡情》。这些作品的背后,源于石永对于时代变化发展的把握和对传统曲艺演奏的深厚根基。

图为青海地方曲艺以月儿伴奏。 陈奇峰 摄原来平弦、越弦唱的是传统段子,现在我们传统段子也唱,新编段子也唱,‘地摊子’也唱,舞台上也唱,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我们现在提倡两条腿走路,两种模式并行。石永说,曲艺讲求传统,既要古老的东西,也要紧扣时代步伐。如今已经耄耋之年的石永仍活跃于地方曲艺事业一线,谱曲填词,笔耕不辍,指导过优秀的地方文化节目不计其数。今年年初,先生身体状态欠佳,他仍希望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图为石永(左三)和伙伴们演唱地方曲艺。 陈奇峰 摄持续的创新、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大众才是艺术创作的不二法门。由自娱自乐变成自娱娱人,自娱宣教,才能发挥地方曲艺的功能,这就是我们现代曲艺人要做的,也是我们重大的责任。石永说。 顶: 89踩: 84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