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戏剧:跨越时空的舞台魅力

 人参与 | 时间:2024-03-19 14:30:26

秦腔《中国魂》剧照(1963年版)。

反映中国红色历史的戏剧优秀戏剧作品,曾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时空天下卿如今,台魅红色题材戏剧层出不穷,红色在这些作品中,戏剧红色故事被以富有时代感的时空方式重新讲述,在人们心中激起感动的台魅涟漪;红色人物形象被以新的艺术手法重新塑造,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红色让红色传统、戏剧革命精神代代传承。时空

今年是台魅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既是红色“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戏剧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这样的时空时间节点上,大批红色题材精品力作成为文艺界献给党的最好的礼物。创作属于这个时代的红色经典,让红色戏剧赢得市场和观众,是我省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讲述历史 传播红色文化

1940年9月,西北文艺工作团(陕西省歌舞剧院的前身)在延安诞生。那时,西北文艺工作团宛如革命摇篮里的天下卿婴儿,在边区人民的百家饭养育下成长,在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下壮大;那时,西北文艺工作团以宣传党的政策、鼓舞战士斗志为使命,足迹遍布陕甘宁边区,是活跃在革命圣地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一支有重要影响的红色革命文艺团体。

一直以来,有着红色基因的陕西省歌舞剧院坚持弘扬延安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剧院创作演出了大批彰显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主旋律的优秀剧目。在建党百年之际,由省委宣传部指导,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演艺集团、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大型经典民族歌剧《江姐》诠释了江姐等革命先烈的英雄形象,以及他们身上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价值追求、无私奉献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为观众带来一场精神上的红色洗礼。

今年,陕西省歌舞剧院还将创排推出大型情景史诗音乐剧《伟大的征程》、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光芒》,礼赞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庆祝建党百年。其中,大型情景史诗音乐剧《伟大的征程》用前所未有的融合创新,呈现党的历史,礼赞式地回顾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至今所走过的光辉历程,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的舞台交响诗篇。

同样从延安走来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从一开始就在传统艺术中注入了红色基因,创作了一大批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艺术家们创作演出的《中国魂》《十二把镰刀》《血泪仇》等优秀剧目,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梁秋燕》《赵氏孤儿》《游西湖》《金琬钗》等剧目曾赴京献演并巡回江南13省(市)演出。从改革开放以来创作演出的《千古一帝》《杨贵妃》《西湖遗恨》《杏花村》《留下真情》《杨七娘》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到近年来《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一部又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彰显了剧院艺术创作的勃勃生机。

今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将带来以民众剧团为原型的秦腔剧目《我从延安来》和以杨开慧为故事主角的大型原创剧目《骄杨》,作为庆祝建党百年的献礼之作。《我从延安来》将再现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文化与延安精神,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艺工作者的战斗风采与信仰追寻,艺术化地讲述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故事,展现他们的精神及奋斗。《骄杨》则以杨开慧烈士大气磅礴又悲情壮丽的人生故事为主线,通过真实的故事和杨开慧对理想的忠贞,将革命者的精神掷地有声、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坚持创新 打造时代经典

近年来,红色剧目的市场表现令人惊喜。前不久,改版后的大型红秀《延安 延安》在革命圣地延安拉开了2021年演出季大幕,该剧目自2016年首演至今已有逾100万海内外游客观看演出。据红秀《延安 延安》导演黄云松介绍,此次改版,着重对创作内容和舞台效果两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在创作内容上,全新改版的红秀加入了大量画外音,同时增加了陕北民歌、民俗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呈现。在舞台效果上,不仅加入了大量的红色布景和吊景,并与道具结合,还运用了四台激光投影来增加虚拟空间的感觉,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视觉效果。

如今,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红色剧目广受观众赞誉。日前,话剧《共产党宣言》正在进行全国巡演,预计在3个省、1个直辖市共20个城市进行37场演出。该剧是我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场舞台艺术精品展演的重要剧目,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革命先辈们用鲜血捍卫信仰,用勇气和智慧与敌人周旋,在生与死、荣与耻、名与利的重重考验下,用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与英雄气概,诠释现实版《共产党宣言》的故事。剧中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饱满的激情以及一个母亲对孩子浓烈的亲情,让观众体会到理想信仰的重要,感受到初心的力量。

话剧《共产党宣言》是由原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原创排演,主创阵容强大,由著名编剧唐栋、蒲逊执笔,曾获多个奖项。此次与观众见面的是由西安话剧院重新编排后的版本,由西安话剧院院长任雪迎担任制作人,西安话剧院艺术总监翟卫国执导,是西安话剧院重温党史、缅怀革命先烈的献礼之作,更是坚守信仰、坚定理想、观照现实的担当之作。

用红色剧目赢得市场,用正能量感染人、打动人。我省文艺工作者正在积极行动,全面打造升级新时代的红色经典,传承红色经典、弘扬红色文化,丰富人们的美好生活。

传承发展 注重人才培养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历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秦腔在我省有着非常广泛的受众和深厚的文化土壤,数百年来,一直是当地最受追捧的艺术形式。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秦腔,让秦腔的艺术魅力在新时代发扬光大,5月1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的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在西安启幕,接下来,来自西北5省(区)的11部秦腔大戏、17个秦腔折子戏将陆续与观众见面。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此次会演让秦腔激昂的旋律响彻三秦大地,也唤醒人们关于秦腔的记忆,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秦腔。

如何让包括秦腔在内的传统戏曲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是每一个戏剧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戏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艺术,是一门包含文学、音乐、舞蹈以及表演艺术的传统技艺,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秦腔作为最具特色的剧种之一,向世人展示着秦风的魅力。而秦腔的振兴发展必须适应时代需求,保持和发扬传统本色,不断推陈出新。要不断创造出内容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人群的具有深度情感的作品。”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说。

惠敏莉认为,秦腔的振兴发展,离不开内容、形式的创新和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现代科技为戏剧表演提供了拓宽道路、增加手段的有利条件。在布景、化妆、服饰、道具、灯光、音响、声腔、字幕、舞美、动作、舞台变化等方面,可以借鉴影视、歌舞、动漫、网络、数字等文化传播形式和手段,围绕内容需要和观众喜好进行改进和创新,增加秦腔的现代性和观赏性以及吸引力和竞争力。

秦腔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最关键的还是人才培养。据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介绍,近年来,被誉为“秦腔最高学府”的省戏曲研究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及早谋划、科学布局,招收培养了十期学员,作为戏曲后备人才的有力补充,构筑起了陕西戏曲人才队伍发展的“蓄水池”。师承教育也是中国戏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年,省戏曲研究院还策划了“薪火相传·名家传艺”系列活动,陆续开展非遗传承人、老艺术家、梅花奖演员、优秀演奏员、导演等各门类的师徒传承和惠民演出活动。此项活动集中优势资源,使陕西戏曲宝贵的传承资源得到最有效发挥,也为陕西戏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牢固的人才基础。(记者 张家祯

顶: 5踩: 19